每當看到有關年輕人因參與示威活動或社會運動而被判刑的新聞時,總會聽到很多批評年輕人的聲音,認為年輕人的行為魯莽草率,容易受到別人影響;這些情況總會令我聯想到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轉變。大部分來找我處理子女管教問題的家長都有一個共通點,他們的煩惱主要是源於子女「反叛」,他們都渴望尋找到解決子女反叛行為的方案。然而,當我們安靜下來仔細思考,如果反叛行為是一個問題,隨著人類的進化,千萬年下來,早就應該消失了吧!為什麼我們卻始終解決不了它呢?
心理學家Erik Erikson 在他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(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) 中列出,人一生有八大階段,在這八個階段中,我們的性格會不斷地發展,整個過程是橫跨一生的。而且,在每個階段中所發展的任務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性格。其中,第五階段是青春期,我們開始尋找自我的角色和探索人生的方向。年輕人在這時候往往會挑戰權威,堅持自己的主見。相較兒童時期,他們更有行動力和自主性,對這時期的年輕人來說,質疑和抗拒權威是建構自我的其中一個常見的方式。在親子關係中,青春期大概是每個父母最大的敵人,年輕人的身心、思想模式以及價值觀往往在此時都會有明顯改變。很多父母一時之間未必能接受到向來乖巧服從的孩子,轉變到充滿主見,甚至總會跟自己「對著幹」。因此,每位父母都希望設法避免孩子叛逆的出現。
然而,假如我們嘗試花時間了解一下年輕人在這個「反叛期」的因由,會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過程。
「反叛期」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,更是自身的一個「進化過程」。年輕人比兒童時,有更多機會接觸外界不同的人和事,他們開始學習獨立思考,學習批判事物,更會從當中學習到不同的處事手法。當然,由於缺乏經驗,面對失敗是無可避免,父母很多時都會以此為理由而不願意放手讓他們嘗試。可是,不同的經驗在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中擔當著關鍵的角色,每一個經驗都可以幫助年輕人作出更成熟的決定。
另一方面‥‥‥